认证作者激励计划
1949年12月,肖劲光在湖南军区履职时接到了一位四野首长的召见。这次约谈中,首长向他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消息:关于他调任海军的事项虽然正在讨论中,但目前上级尚未做出最终决定,尤其是由于存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。他还告诉肖劲光,他的去向可以有两个方向:一是前往海军工作,二是留在中南军区继续担任司令职务。
在海军司令部尚未成立之前,1949年4月已经在华东地区成立了华东海军,由张爱萍担任司令兼政治委员。华东海军的成立旨在为解放台湾做充分的准备。因此,虽然海军总部的组织尚未设立,但华东海军司令部却率先启动。
随着海军司令部成立的步伐逐渐临近,肖劲光开始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,他凭借着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多项条件,成为被考虑担任司令员的候选人之一。新中国成立的初期,我国的外交政策逐渐倾向于苏联,苏方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,包括武器、设备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援助。
展开剩余71%在新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建设上,可以说几乎是从零开始。虽然国民党的海军与空军人员中有个别起义,带走了一些舰船与飞机,但其数量有限,根本无法满足新中国在空防和海防上的巨大需求。空军方面,苏联承诺将组建六所飞行学校,并配备270架教练机,以此帮助训练大约三四百名飞行员。随着这些飞行员毕业,便可以组建两个歼击师和一个轰炸师。此外,苏方还第一次援助了434架飞机给中国。
具体的谈判由空军司令刘亚楼负责,他与会见的两位苏方重要军事领导,分别是总参谋长和空军总司令,规格颇高,堪称元帅级别。这一切源于刘亚楼曾在苏联学习,曾在苏联红军任职,流利的俄语能力使他在双方对话中游刃有余。同样参与代表团前往苏联的张爱萍却遭到冷落,连海军参谋长的见面机会都未能获得。这样的遭遇难免让人深思,是否在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内幕?
从战略角度来看,海军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军种,其地位不容小觑。从历史来看,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崛起为强国,首先必须掌握海洋的控制权,尤其是对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和通道的把控。难道是因为对方不愿让我们发展海上力量吗?其实,后来苏方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计划,表明了他们希望重新控制旅顺和大连,甚至再次在这些地方驻军的想法。
在海军的援助数量不尽理想的情况下,上级有意将肖劲光调往海军,这一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曾经多次前往苏联,并掌握俄语,这增加了与苏军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。相较之下,刘亚楼与张爱萍在代表团中的待遇显然存在差异。关于肖劲光担任海军司令的决定,在中央并未形成一致意见,部分人对此表示不同看法,或许也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在考虑中。四野的首长对他透露了此情况,并告诫他要做好随时接受调令的准备,若一旦被任命,他需要马上从长沙调往北京工作。
起初,四野的领导原计划让肖劲光继续留在中南地区担任司令员。众所周知,中南军区的司令是林总,政委则是罗荣桓,随着他们调往北京工作,军区的实际掌控者变成了从副政委晋升而来的谭政。而四个兵团的司令中,程子华被调往山西,刘亚楼则被任命为空军司令,邓华则在广州驻守,按资历和职务来说,肖劲光的确是最合适人选。个人而言,肖劲光倾向于留在中南地区,主要是因为他对海军的岗位缺乏经验,如何在这一新领域打开局面。而留在中南,熟悉当地的情况以及干部关系,工作将有助于顺利开展。
就在肖劲光徘徊于是否去海军或留在中南的日子里,上级突然任命他为海军司令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所组建的海军并非完全从零出发,华东海军已具备一定规模与基础,肖劲光随即负责海军司令部的建设。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努力后,海军领导机关终于成立,陆续将各单位的干部调往新职,着力增强领导力量。从此,肖劲光在海军司令员的位置上,一干就是长达三十年的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