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年幼的时候,有过被狗狗咬伤的经历,所以这次看到这个新闻,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童年的记忆。
那是30多年前,说到狂犬病就变色的年代,不仅说狂犬病很难治疗,还需要隔离处理,正常人都能吓出毛病。
即使多年后,那个画面依然成为记忆中的一个阴影。
三声犬吠背后:当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变成最致命的杀手
6月20日,广东疾控中心公布的一例狂犬病死亡病例,再次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恐怖疾病拉回公众视野。
一位被狗咬伤的市民,因未及时前往犬伤门诊进行规范处置,三个月后出现狂躁症状,短短三天内深度昏迷,最终不治身亡。
这起悲剧并非孤例,而是一个沉痛的警示——在这个宠物经济蓬勃发展、城市流浪动物增多的时代,我们与犬类的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。
展开剩余84%狂犬病的恐怖远超常人想象。
这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攻击的是人类最精密的防御系统——中枢神经系统。
医学数据显示,狂犬病一旦发病,病死率接近100%,全球范围内仅有极个别病例在激进治疗后幸存。
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-3个月,但也可能短至5天或长达一年。
在这段"静默期"内,感染者可能毫无症状,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,死亡几乎成为定局。
临床上,狂躁型患者会经历极度恐惧、恐水、怕风等非人折磨;
麻痹型患者则会出现高热、瘫痪等症状。
无论哪种类型,最终都会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走向死亡——这一过程通常不超过6天。
广东这起病例揭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:许多人对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存在严重认知误区。
被犬类抓咬后,仅用清水冲洗或自行消毒远远不够。
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包括: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,随后用酒精或碘酒消毒,并尽快前往专业机构接种狂犬疫苗。
必要时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。这些措施必须在暴露后尽快启动,因为疫苗产生有效免疫应答需要时间,而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却是分秒必争。
中国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我国狂犬病传染源中家犬占比高达95%,其次为猫。
值得警惕的是,看似健康的犬只也可能携带病毒。
近年来,城市流浪动物数量激增,宠物犬管理不善,导致暴露风险持续存在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春季动物发情期、夏季高温季节以及犬只受到惊吓时,攻击行为发生率显著上升。
那些认为"自家宠物定期洗澡就很安全"的想法,实则是将生命置于赌局之中。
狂犬病的防控困境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管理问题。
一方面,部分地区的犬只登记制度和强制免疫覆盖率不足;另一方面,公众教育存在严重短板。
在短视频平台上,"萌宠"内容大行其道,却少有关于负责任养宠和狂犬病预防的系统性科普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宠物主人对爱宠的"拟人化"情感,导致其忽视动物本能可能带来的风险。
事实上,即使最温顺的犬种,在特定刺激下也可能展现出攻击性。
从全球视角看,狂犬病的消除并非天方夜谭。
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通过犬只大规模免疫(覆盖率70%以上)、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和公众教育,人间狂犬病完全可以被消除。
日本、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证明,严格的动物管理法规与科学的公共卫生策略相结合,能够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。
反观我国,虽然近年来人间狂犬病病例数大幅下降,但每年仍有数百例报告,暴露出动物源头防控的薄弱环节。
在这场人与病毒的无声战争中,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守护。
对于普通市民而言,与陌生犬只保持安全距离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逗弄动物、了解暴露后的正确处置流程,是最基本的自我保护。
对于宠物主人,为爱犬办理登记、定期接种动物用狂犬疫苗、外出时使用牵引绳,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政府部门更应加强流浪动物管理、完善犬只免疫网络、提升医疗机构的处置能力。
广东这起死亡病例不应只成为一时的新闻热点。
它更是一记警钟,提醒我们:
在与人类最古老的朋友相处时,既需要爱心,也需要理性;
既要享受陪伴的温暖,也要防范潜在的风险。
只有当科学认知取代侥幸心理,系统性防控弥补个体疏忽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犬类的和谐共处,将狂犬病的威胁永远封存在历史之中。
毕竟,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,预防远比悔恨更有意义。
发布于:安徽省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